不被年轻人接受的《后浪》
近日,演员何冰的微博被网友“爆破”,称其不配为人民艺术家,德不配位。
起因是五四青年节前夕,B站上发布的《后浪》宣传片。在这个播放量达到两千三百多万的短视频中,演员何冰作为旁白并出境,声情并茂地对新一代年轻人说:“我看着你们,满怀羡慕”;“你们有幸,遇见这样的时代,但时代更有幸,遇见这样的你们。”
然而,这个以老一辈的口吻向中国的年轻人们表达羡慕、认可、鼓励的短片,却没有得到年轻人的真正认可。舆论也从一开始的交口称赞,一夜之间转变成全网吐槽。“后浪”们试图撕掉“前浪”们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,在B站上出现《前浪》、《非浪》等诸多讽刺视频,试图以荒诞、搞笑、鬼畜的手法去解构“后浪”。更有甚者,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,不理智的跑到何冰的微博下开喷。
过激的行为应该得到批判,然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,《后浪》引起年轻人反感的原因。
2真实的“后浪”是什么样子?
《后浪》中的年轻人的生活是这样的:
在异国他乡的街头拍vlog/Cosplay
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跳舞
在几千米高空体验跳伞
在南极观赏信天翁
在电竞舞台肆意挥洒激情
视频里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确实丰富多彩,配合何冰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演说,让人不禁代入其中,仿佛自己也跟他们一样活在聚光灯之下,颇让人热血沸腾。
然而,视频中“后浪”的形象并没有真实反映出这一代年轻人的状态。现实中这样的生活只会发生在那1%的人身上,99%的年轻人并没有“选择”的权利和机会。
或许这些才能代表多数的年轻人:
那些刚进象牙塔中求学,却早早关注各种实习兼职的“浮躁”年轻人;
那些毕业后满怀希望却屡屡碰壁,电话里不敢告诉父母实情的年轻人;
那些能力出众还努力加班表现自己,却敌不过关系户的年轻人;
那些在北上广漂泊数年,仍然没有能力在大城市买房定居的年轻人;
那些生活在农村、在十八线小城市,有过挣扎又回归安逸的年轻人;
《后浪》中大谈特谈“选择的权利”、“精彩的生活”,但 90、00后的主体人群,更多的还是在面对生活,他们有学业压力、有职场困顿,也同样面对房价难题。
反感《后浪》的年轻人,并不是仇视那1%年轻人的生活,只是不愿意被贴上那属于少数人的标签
3“后浪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